要离刺荆轲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傲世中文网aosz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你我君臣,集思广益,仔细想想,如何在既沿用‘混同取士’的原则下,尽可能的照顾文教偏弱的诸路士人……”
“诺!”群臣纷纷拱手。
只是,事起忽然,急切之间,他们还真的想不出什么能在保证既有的科举制度的基础下,还能照顾西北、北方诸路士人的办法。
所以,思虑良久,才由蒲宗孟、吕大防,提了两个勉强还算可以的建议。
蒲宗孟建议,增加将来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等科举弱路的解额。
但很快就被人否决了。
原因很简单,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的士子,本来就考不过东南六路的士子。
光增加解额,根本无法缓解这些地方的士人对功名的渴求。
甚至,可能造成反效果——因为大宋科举省试的最终录取人数是和天下诸路军州的解额挂钩的。
熙宁以来,这个比例一般是十比一。
也就是每十个解额,对应一个正奏名进士。
在这种情况下,北方诸路和西北诸路的解额增加后所产生的进士名额,恐怕最终多数都会落到东南诸路等教育强路的士子头上。
于是矛盾非但没有缓解,反而变大了。
吕大防则提议,增加对诸科举弱路的县学、州学投资。
譬如提高州学、县学的教谕、教授待遇、编制,由朝廷增加对州学、县学的学田拨给,增加县学、州学的学舍,并提高对地方士子的福利待遇等等。
但,这个办法,对当前的困局,没有什么卵用。
不过,赵煦还是接受了吕大防的建议,并命其写成札子,送都堂和礼部讨论。
在拿出具体方案后,再送到他面前来审议,以形成最终的制度、法令。
无论怎么讲,提高科举弱路的教育投入,是一项成本很少,但收益很大的事情!
吕大防得了旨意,当即称贺拜谢。
他曾在横渠先生张载门下求学,亲历过陕西士人求学的艰辛。
但如此一来,有关科举改革的讨论,就又卡住了。
赵煦没办法,就只好道:“我有个想法,且与诸位臣工说一说……”
“诸位听后,回去认真想想,各自写个条陈上奏……”
“我再集合诸公的意见,认真研讨一二,确认没有太大问题后,再予以实施……”
“唯!”
群臣纷纷拱手,然后充满期待的看向赵煦。
在